第二章 真相隧道,穿越泡沫的空间 - 股市繁荣,还是股市浮肿?

    QE政策导致美元汇率大幅贬值,S&P500公司都是美国经济各领域中的领导性企业,它们的业绩中有30%~50%的销售收入直接来自海外市场,美元贬值使得它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直接刺激了海外销售增长;另外,当海外收入折算成美元出现在公司的财报上时,还能获得“汇率红利”的财富增加效应。于是,海外销售增长和“汇率红利”同时提升了公司的利润水平。

    因此,2009年以来,导致公司每股收益大幅提升的原因包括:大幅裁员压缩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财务成本降低、美元贬值刺激海外销售、汇率红利带来账面利润上涨这五大因素。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之下,S&P500的每股收益从2009年到2010年劲升了39.4%。尽管如此,到2010年第一季度,S&P500的总销售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负增长高达-8.35%。

    开源上不去,节流却有极限!

    当QE1一旦终止,美国经济数据很快再度恶化,股票市场在大幅反弹之后又出现了暴跌。

    这就是2010年11月美联储不得不推出QE2的背景。在新一轮6000亿美元印钞的刺激下,S&P500的销售增幅终于开始由负转正,从3%爬升到QE2结束时的6%,每股收益从2010年到2011年上升了14%。

    美国S&P500公司的销售增长率(标准普尔)[3]

    2009—2013年,最终销售真实增长之缓慢,仅见于经济衰退时期

    2011年9月,希腊违约恐慌加剧,欧债危机再度升级。这一时刻,正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拐点,QE1和QE2所能发挥的“正能量”已经耗尽。

    S&P500公司的销售增长已是强弩之末,公司节流的潜力也濒临极限。裁员带来的生产率暴涨在2009年第四季度达到了5.8%的顶峰,然后掉头直下到2013年的0.6%。这与历次经济衰退的情况一模一样,在没有重大技术革命的情况下,雇员身上的油水已被榨干。同时,货币刺激对开源的影响也到达了顶峰,美元泛滥对美国公司的正面作用,正在被世界各国图谋本币结算的战略性转移所抵消。

    2010年之后,美国生产率急速下降,裁员增效潜力耗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