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4 战国时代 - 8.3 中国经济腾飞的第二级火箭——全球化

直到199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头20年里,产业化基本上被局限在国内市场的狭窄空间里。说国内市场狭窄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率的低下,无法创造出足够的财富来形成庞大的国内市场交换。
加进WTO之后,中国一下子进进了一个几乎无边无际的世界市场空间。正如战后的日本,狭窄的国内市场无法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而一旦面向广阔的国际市场,日本企业的生产规模开始迅猛扩张,而生产本钱则直线下降,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人世之后,中国也开始经历类似的生产率的突变。
2000年以来,世界500强公司的大部分都进进了中国,当今世界的几乎所有著名品牌都在巾国开T生产,这是一次难得的技术扩散机遇。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的156项大型工程,为中国产业化的起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上万名苏联专家手把手的帮助下,中国才第一次搞明白现代产业是怎么一回事,产业化社会应该如何运转。成千上万的技术专利被近乎无偿地转移给中国,无数技术困难在全套详尽的图纸和苏联专家的经验传递中,被中国技术职员逐一攻克。不过,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恐怕一百年才能碰上一次。
无论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有着自己怎样的打算,它们必然要大量雇用中国员工,这相当于中国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资本投进,为国内的科技职员提供“手把手”吸收西方技术的机会。这些年轻的科研职员在工作中学习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哪怕不是最核心的研究,依然能够了解到什么是当今的技术前沿,如何进行科学规范的实验,怎样使用先进的仪器和工具,如何书写标准的研究报告,怎样检索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各研究部分应该如何协调等基本功。他们不会永远在跨国公司工作,当他们流出时,这些技术扩散将大面积地渗透到中国的企业中。没有跨国公司送上门来,中国恐怕没有机会让数百万科研职员受到如此系统和先进的培训。仅此一点对中国未来的长远效益,就远远超过跨国公司在中国所获得的短期利润。
在此之前,中国技术职员与世界先进产业化水平差距已经拉得太大,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罢,在科技研发上与世界水平的巨大悬殊,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企业改革怎样彻底,公司制度如何完善,都不可能突破技术积累的巨大瓶颈。即便是中国最重视技术研发的华为公司,每年坚持将销售收进的10%用于研发,科研职员超过2.5万人,每年投进七八十亿元经费,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至今没有一项原创性的发明!假如这种情况延续下往,即使中国经济总规模超过了美国,世界500强里全是中国公司,仍然不能摆脱巾国受制于美国的基本格式!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发明家在2008年共提出203481项专利申请,仅次于日本(502054项)和美国(400769项)。看似lll国的发明在“大跃进”,不过仔细分析下来,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中国超过95%的国内专利申请由国内知识产权局受理,其中大多数只是打着“创新”的旗号,实际上只是对现有设计进行了微小变化。更具说服力的评判方式应当是获得中国以外国家的认可,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专利局所接受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结果2008年中国的20万专利中,仅有473项专利申请获得了以上三方专利局的受理或授权,而美国拥有14399项,欧洲有14525项,日本有15446项一2010年,获得外国专利局受理或授权的中国专利申请数目只占总数的1%!
中国利用跨国公司来培养技术人才,有点像杜鹃鸟借窝下蛋的模式,这如同当年中国大力鼓励出国留学一样,很多人抱怨留学政策导致了人才外流,实在,人才会外流也会回流,如今活跃在中国经济各个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中,很多人都有着留学的背景。而利用跨国公司培养人才,更将这一“留学”模式在规模上放大了一个数目级。无论这些“留学”人才终极选择创业或进进其他经济部分,他们必将成为未来经济领域的一彪新气力。
全球化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这些人才扩散所形成的技术扩散,只能逐步地渗透到国内经济体系之内,假以时日才能终极创造出真正的原创性技术突破。
经济的全球化还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公司治理架构和贸易模式。人们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逐步淘汰了过往陈1日和低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解除了长期制约经济高效运转的另一个重要束缚。当沃尔玛、家乐福在中国遍开连锁店时,传统的商人们和普通百姓一起见识了什么是先进的贸易模式。过往人们只能通过电视、报纸的媒介间接了解高度集成和高度效率的贸易流通体系足个什么样子,当这些连锁店开到了家门口时,人们第一次可以直接体验现代贸易的方便和低廉,并逐步了解这一整套复杂的体系究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复制和模仿贸易模式同样带来了中国经济面貌的巨大改观。
2000年以来的“中国制造”革命,借了外国投资的东风,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世界级的制造中心,在100多个生产制造领域占有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中国制造”的贴牌堆满了全世界的货架。全球化的第二级火箭,将中国经济推到了新的“宇宙速度”。
外向型出口经济的爆炸性增长,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新增财富。持续多年的外商巨额投资与惊人的贸易顺差一起,将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600多亿美元,一举推高到2011年令人炫目的3万亿美元!形象地说,中国出口经济比如那个猎人,借助其他猎人的技术,在大量外部需求的强烈刺激下,大幅改进了弓箭的精确度和射程,从而取得捕猎的大丰收,尽管他***将一半的猎物收获借给了其他人,但仍然剩下了一半的新增“储蓄”。当他拿着这些储蓄到市场上进行交换时,极大地刺激了市场的繁荣。
同样,当中国的出口部分所形成的巨额新增“储蓄”,投进到国内市场进行交换时,刺激着经济领域的各个部分开始扩大生产供给,从而激发了整个社会消费的链式反应,并加速了所有生产和服务部分生产率的提升。从日常用品到家用电器,从互联网到电信服务,从汽车消费到高档奢侈品,从房地产到钢铁水泥,从设备制造到石油化工,从能源电力到煤炭冶金,从交通运输到基础建设,产业化和城市化的所有产业链条同时开足马力,飞快地生产着各种商品和服务,参与到越来越火暴的市场交易当中。滚滚而来的利润在股票和金融市场里,被高倍放大为更大规模的财富效应,货币供给与汇率升值齐飞,房价飙升共物价上涨一色。中国模式2.O的巨大成功,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形成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很多人以为中国经济增长有三套马车:出口、政府投资和消费。实在这三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依靠关系,出口是真正的动力,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广阔的市场创造出储蓄增量,同时带动政府税收增长,形成了投资的基础。消费是一种交换,它同样也是源于储蓄的增量。因此,更高生产率的出口才是真正推动经济腾飞的火箭.
200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全球化,不同于1980年之后的农村产业化,它在深度、广度、持久度和先进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后者,农村产业化的层次较低,牛产率的提升并非依靠科技进步,而主要是拜计划经济所留下的市场空缺所赐。
不过,第二级火箭也存在着严重的副作用,这体现在:中国进步了生产率,但只拿到了利润的零头;中国开放很彻底,但进进别国却很难;中国制造名扬天下,但中国品牌却无人知晓;中国经济规模很大,但技术原创很少;中同GDP增长很快,但自己享用的却未几;中国贸易赚回来了巨额储蓄,但大半又被美国借走;中国手上美元一大把,但满世界买不到好东西;中国牺牲了环境压低了生活质量,但西方却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简而言之,中国貌似很富,实在却很穷,貌似很有面子,实在缺乏里子。
在全球化的旋涡中,中国人最困惑的题目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别人才满足?而美国人的处事风格是,老子这样做了,你们爱满足不满足。
好强与自强是有差别的。好强的人争的是别人的评价,自强的人则只在意自我的评价。好强的人貌似自信,实在自卑,自卑的根源在于缺乏内在的价值体系,而不得不依靠外界的评判标准。自强的人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由于这些人从骨子里就不以为任何人有资格评判自己。当今的中国在很多方面很好强,非常在意国际的评价,生怕在外国眼前丢脸。毛病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的内在价值体系尚未成熟,外国的脸色成了中国尊严的裁判!没有个性的人不会有魅力,缺乏个性的国家也不可能具备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