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4 战国时代 - 6.3 1973年10月,石油危机让产业国家脱轨

美元贬值和粮食价格上涨,启动了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粮食进口国,也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都被通胀的冲击波震得天旋地转。
1973年美元再度10%的贬值,造成了阿拉伯国家3.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损失,通货膨胀吃掉了他们储蓄中5.25亿美元的购买力,1973年石油输出国遭到了8.75亿美元的财富掠夺。
石油输出国被激怒了,他们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白己的储蓄被通货膨胀所生吞活剥。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更增加了石油输出国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愤怒。他们断然对美国、荷兰和丹麦进行石油禁运,直至这些国家不再公然支持以色列,同时宣称,凡是给美***事基地提供支援的欧洲国家,也将被列进石油禁运的黑名单。于是,英国只让美军的飞机从基地腾飞,但不能再降落;德国不让运送美***火的轮船靠岸;意大利要求以色列退还所有占领地区。在欧洲的美军基地遭到了全面冻结。
西欧需要石油,而中东国家需要产业化,两者的经济进行深度整合完全合乎逻辑,这样一来,欧洲就会逐渐脱离美国设定的经济行星的轨道。当欧洲经济逐渐与中东石油输出国和非洲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深度整合,实现自主发展的时候,一个比英镑当年割据更具危险性的货币势力范围,将出现在美国的眼前。美国的战略目标是,欧洲与中东、非洲都直接依靠美国,而他们之间的任何相互依靠,都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美国对世界的控制。
英帝国当年的阴影对美国的影响实在太大,当意识到欧洲独立发展的潜伏可能性后,基辛格于1973年12月匆匆赶往欧洲。基辛格不希看欧洲与中东之间发生超越它们和美国的关系,因而强烈要求“联合应对能源危机”,而且在欧洲与中东协商任何议题之前,美国都必须拥有“参议”权。
欧洲人并没有买基辛格的账,而是夸大“世界发展将越来越集中的权力和责任,交到了少数强权国家手中,这意味着欧洲必须团结起来,对外发出一种声音,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
为了将欧洲拉回美国的轨道,美国在石油危机后4个月就启动了国际能源署(IEA),在美国人的设计中,这一机构相当于“石油进口国组织”,以抗衡“石油输出国组织”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力。假如政治和经济手段都不能达到目的,美国甚至预备动用战争手段来对付中东石油输出国。中东国家则警告欧洲和日本,假如遭到军事打击,它们将破坏油井、输油管道和港口设施,确保西方石油中断至少一年。欧洲国家大惊失色,这对美国影响虽大,但美国自己也有大量油田可以开发,另外可以在中南美洲、非洲和其他地区增加石油进口,弥补能源缺口。但严重依靠中东石油的欧洲经济就惨了。因此,当美国国防部威胁假如石油禁运持续下往,美国可能动用军事气力打击中东国家时,欧洲各国立即跳了出来进行斡旋。
不仅如此,法国人还来到科威特,以援建石油化工和炼油项目为交换,确保法国的原油供给。在沙特,法国人与沙特政府签署了未来20年56亿桶原油供给的协议,交换条件仍然是石油化工与炼油厂项目。法国人的石油外交搞得有声有色。
当美国人提出“新大西洋伙伴关系”,试图继续将欧洲限定在美国设计的轨道上时,欧洲再度发出同一的声音,将与阿拉伯国家进行广泛的合作。美国人气得痛骂欧洲人背叛。
石油危机将欧美战后同盟关系撕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缝。
比石油禁运更持久的经济影响是油价。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1971年初的1.8—2.48美元一桶,进步到年底的10美元一桶,这并非完全由于制裁西方,同时也包括了对美元贬值,特别是粮食进口价格暴涨,所造成的外汇储备缩水进行补偿。
石油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能源,更是产业化国家新的经济增长基础。石油价格的四倍上涨,将大幅进步石油化工行业的原料价格,同时石油化工的原料产品,又是汽车、电子、电器、纺织等几乎一切终极消费品的原材料来源,石油的忽然短缺和价格的大幅暴涨,对已经变轨到石油丁业经济的发达国家,顷刻间造成了破坏力极大的经济内伤。就像粮食危机对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产业化的冲击一样,石油危机将迫使产业和交通的燃料本钱飙升,石油化工产业萧条,轻产业原材料价格暴涨,终极传导到市场上的结果就是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发展停滞。70年代全球出现的滞涨,正是石油产业经济遭遇瓶颈的后果。
越是重化工产业发达的国家,在石油危机中所承受的打击就越严重。美国事石油化工最早和最大的产业国,在危机中,美国产业生产下降了14%。60年代实行“国民财富倍增计划”的日本,将石油化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以出口为导向的消费品生产中,在国内遭遇了原材料瓶颈,而在国际上则面对消费市场不振的困境,结果,日本产业生产下降多达20%。所有的产业化国家,同时进进了衰退或低速增长阶段。战后西方国家的高速增长和经济繁荣,遭碰到产业化变轨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石油危机逼迫各国往寻找替换石油的清洁能源,实际上,仅仅是能源突破,并不能化解西方经济增长的原材料瓶颈,这就是轻产业对石油化工原料的依靠。原子能、太阳能、风能、水能或潮汐发电,仅仅从能源人手,企图替换石油,引发一场新的经济革命,可惜这种尝试不会获得经济增长的重大突破。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整整20年中,欧美日等发达的产业化国家都陷进了低增长的困境,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重大和根本性的技术与原材料的突破,缺乏类似四五十年代石油的巨大发现所带来的强烈的经济刺激。
人类的产业革命,实在仅仅是将能源从木材转化为煤炭和石油,将原材料从土地上的农产品和自然材料,转变为以石油为主要基础的合成材料而已。而新的经济爆发力,正孕育在新的技术革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