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化的底子固然是明治维新时就打下的,但到了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时,已经被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大大地甩在了后面。8年战争下来,日本的国民经济全面转向战争机器,产业化的深度与广度,已严重落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曾考虑让日本生产重武器系统,以便就近供给朝鲜战场,但美国的产业专家到日本考察了一圈之后,放弃了这一想法,由于日本的产业技术已严重落后,根本无法满足美军的需要。
当1955年来临之时,中国的产业化在苏联的帮助下,正在迅速接晚世界水平;而日本固然从战后的废墟中,成功地完成了复苏,但却是以轻产业为中心的“浅产业复苏”,重产业的技术水准,甚至不如中国直接引进的苏联最先进的工厂。假如从硬件条件看,中日双方大体处于同一产业化的水平上。
但是,这一年也是中日产业化发展战略错位的关键拐点。中国仍把钢铁视为产业化的核心,而日本却已经深刻地熟悉到电子丁.业和石油化工的重要性,并将自动化作为新的发展目标。这种战略眼光的差距,在随后的15年中,把中日之间的差距扩大到难以追赶的程度。
日本人对新产业的顿悟,让他们意识到原来的战争行为是多么愚蠢,石油在世界市场的充分供给,使占领中国东北煤炭能源基地显得毫无必要,石油化工带来的廉价、丰富、优质的合成橡胶,让南下掠夺东南亚自然橡胶的军事行动成了不可理喻的胃险。在石油化工成千上万的衍生品海洋里,轻产业的原料来源几乎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日本决心放弃军事侵略的立同传统,由于既没有必要,又没有好处。
石油化工取代了农业,成为轻产业的主要原料来源,电子产业和自动化则是产业化的加速器,有了这两个撒手锏,只要石油来源南美国保证,日本通过产业产品来征服世界,就远比用军刀马靴要简单得多。
中国和法国一样,固然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经济。
正是在这样的经济战略之下,1960年日本人提出了“国民收进倍增计划”。日本通产省的经济战略眼光,远高于中国当时的计划经济制定者,他们首先在重化产业中,指定应该优先发展的种类。其中包括:石油精炼、石油化工、人造纤维、机动车、产业机械、飞机、电子产业等。然后给这些行业提供尽对的保护和发展援助。为了避免国外产品对这些日本战略行业的激烈竞争,通产省拿出了进口限额、进口许可证、高关税、对国内产品优惠的贸易税等五花八门的贸易保护手段。
当日本加进关贸总协定后,直接的财政补贴过于扎眼,对于战略行业的发展,日本通产省怪招迭出,令人防不胜防。当造船业需要补贴时,政府不方便直接出钱,而这时日本市场上食糖的价格很高,利润丰厚,政府就对造船业提供食糖进口许可证,让他们在国内食糖市场中赚足了差价,作为政府的变相补贴。仅这一招,就让日本造船业的出口价格降低了20%~30%。
为了加快战略行业的快速发展,日本开始了疯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浪潮。在进口最新机械的补助金制度上,实行进口价的一半由政府出,国内同类厂商的本钱,政府也支付一半的财政补贴。对企业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加速设备更新,扩大资本积累。日本政府规定,企业购人新设备确当年,就可以提取相当于设备价格50%的折旧费,从利润总额中扣除,不须纳税。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1961年,民营企业的设备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竟高达23%!此外,日本发展银行和日本进出口银行等政府财政机构,还为战略行业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而且贷款的本钱在利润中被先期扣除,因而也不需要纳税。
通过各种政策和金融手段,日本企业在世界发达国家中的税负最轻,1972年日本企业总税负为21.2%.美国事28.1%,德国则高达36%。
政府、产业家和金融家采取了密切合作的方式,那些被指定为国家战略性的产业,受到政府的精细保护和悉心扶持。对于这些行业,通产省和大躲省为企业提出详尽的行政指导,当他们以为产量过高时,就会建议企业减产,当他们以为投资过多时,会提出投资调整。企业也愿意接受这些指导,它们总是蜂拥在政府四周,以获得好处。政府对一些企业极为偏爱,对另一些则非常冷酷,即便是政府的意见或通知,只要是来自通产省,任何企业都害怕假如不遵守,可能就会被打进冷官。
日本央行在提供信用时的“窗口指导”,也是在日本被广泛接受的行政指导。它与政府对整个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相当于经济政策的金融版?央行对各家银行的放款总额设置一定的上限,当各银行来到央行窗口时,这种指示是一种“单纯的暗示”,但是,这种暗示却总是被无条件地接受。在各银行贷款总额受到行政制约的条件下,它们将优先贷给财阀客户。对于大躲省来说,资金的供给是基于特定政策的考虑而采取分配形式的,利率只是第二位的因素。
通过十年的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朝高利润率的方向急剧转化。在产业领域中,重化二的利润率高于轻产业,重化产业1955年占日本经济总量的51%。1965年达到了64%,1975年则高达75%,创发达国家的最高纪录。从1950年到1969年,日本的产业生产扩大了17倍,其中老产品比重仅占60%,而新产品,特别是电子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比重则急速扩大。
?? 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与西方自由市场竞争的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计划性的特点十分鲜明。日本政府在产业化变轨与加速的关键转折关头,***远瞩、魄力惊人,对战略性行业的支持力度堪称成功的典范。正确的战略、完美的执行、悉心的指导、大力的扶持和精细的保护,是日本战略产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要素。
关于竞争,日本的观念与西方迥然不同。日本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不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团体之间的竞争。公司雇员之间的***,对公司的献身精神,是被日本社会以为值得提倡的,而公司雇员之间的竞争则不被鼓励。所以在国内,日本企业团体存在着竞争;而在国外,则体现为日本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与外国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
日本经济学家都留重人曾骄傲地升华了日本的奇迹:“‘凯恩斯先生曾在1937年讲过这样一段话,根据过往的经验,生活水平每年均匀进步1%以上是不现实的。即使有很多发明创造,能够进步得更多些,我们的社会对于l%以上的增长率,也是不能轻易地使自己和它相适应的。在过往的几百年里,英国大概有过一两次生活水平按年均1%的速度进步的时候。但是,一般来说,生活水平的进步按均匀年率计算,总多少要低于1%。’凯恩斯的这番话是在20
世纪阴暗的30年代中期说的,他在演讲之际或许在心理上受到了当时的悲观主义的影响。然而,历史却可以证实,大英帝国从1860年到1913年这光辉的半个世纪里,每人实际收进均匀年增长率只有0.9%。因而,当时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怀疑凯恩斯的这一看法……(但是日本)至少到1973年,均匀每人实际收进的增长率,在20年问几乎一直保持在年率8%以上的水平。面对这一事实,凯恩斯将何言以对呢?”
即便考虑到1860 – 1913年的半个世纪中,英国执行的纯正金本位的坚挺英镑,与1945 -1971年,金汇兑本位下与疲软美元之间的货币贬值因素,人们也必须公认日本国民收进的增长率的确大大高于英国人的时代。不过,一个客观因素是当年的产业革命并没有摆脱对农业的自然依靠,1%以下的收进增长,真实地体现了农业增长潜力的极限。假如没有产业革命,经济的实际增长仅在零的上下波动,这就是为什么农业社会上千年的社会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只有在50年代以后,当石油化工产品大规模取代农业原料,从而突破了轻产业的增长瓶颈时,国民收进才具备了以更高速度增长的可能。
产业化曾给西方带来了繁荣和富裕,产业化进程中,各国对原材料和市场的争夺,也给世界带来了战争与灾难。当产业化开始在东方扩散后,世界经济与金钱的权力天平,开始向东方倾斜。中国与日本,无论选择哪种路径,也不管要经受何种挫折,前进的方向始终是通过产业化来实现富裕和强大的梦想。亚洲的所有国家,将陆续跟进这一历史的洪流。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与壮大,将日益打破美国战后一家独大的局面,世界将越来越呈现出战国时代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