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11日,美国终于通过了《租借法案》。这个法案可以说是为肢解英帝国经济体系而量身定做的。国会从一开始就在考虑的核心题目,就是租借的对价!美国人要的就是英国和其他受援国,在战后多边贸易重建中进行合作的承诺。这个承诺,说白了就是废除“帝国特惠制”,解散英镑区。美国人不忘多边贸易,那是由于英镑区的割据势力太强大了,假如不趁着英国被德国逼得走投无路,英国人岂肯轻易就范?美国人连打仗时都不会忘记生意,或者更正确地说,美国事为了生意才往打仗的。
在《租借法案》通过之前,丘吉尔就对罗斯福虎视眈眈地盯着英镑区感到如芒在背,他深知以“帝国特惠制”为基石的英镑割据,对于英镑抵抗美元未来的侵略将是何等的重要。但丘吉尔究竟是战略家,他不可能选择同时与两个强敌在不同的战场上作战,希特勒在军事战场上的压力几乎压垮了英国,假如这时还要同罗斯福在经济战场上厮杀,英国就完蛋了。因此,他刻意保持了对美国的模糊承诺。丘吉尔夸大:对所有盟国开放欧洲殖民地的原材料市场,停止进口市场的歧视性条款,并“充分尊重我们现在所享有的优惠”。这是丘吉尔留的一条后路,即保存“帝国特惠制”和英国对殖民地原材料资源的垄断。罗斯福也不好糊弄,偏偏把这句话漏在了《租借法案》之外。
结果,在《租借法案》的第7条,埋下了双方争议的伏笔。这一条规定,“①通过适当的国际和国内措施,扩大生产、就业、商品的交换和消费,它们是所有民族的自由和福利的物质基础;②消除国际贸易中所有形式的歧视性待遇;③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当凯恩斯看到这一条时,愤然说道,这不过是“赫尔先生的痴人说梦般的提议”,他以为战后英国只能是更加严厉地实施金融和贸易控制[13]。
显然,《租借法案》的代价就是终止大英帝国的英镑割据。
在该法案执行过程中,美国仍然牢牢卡住英国的脖子,防止英帝国的经济威胁在战后死灰复燃。1943年年底,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与怀特夸大,英国的储备“已经增加得太多了,英国现在要用现金支付租借账户上供给给它的部分物品了。当英国官员指出需要为战后时期保存足够的储备时,摩根索向他们保证,英国的战后需要将在以后通过专门的措施得到满足”。实在,美国一直逼迫英国始终处于“掏光家底”的状态,英国的储备不能超过战前的10亿美元。美国的策略是,英国战时的外汇储备越低,将来就对美国依靠越大,逼迫英国放弃“帝国特惠制”也就越轻易。这意味着,英国未来将不得不反复向美国求助,天知道美国那时又会开出什么样的价码。英国命运的咽喉已经牢牢地被美国人卡住,它越是挣扎,美国的手卡得越紧。
除了美国政府在前面卡住英国的脖子,美国国会也没闲着,它从背后向英国人再狠狠地踹上一脚。参议院战争调查委员会的头头,正是后来的总统杜鲁门,他宣称“租借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作为盟国将战争的本钱转嫁给美国的手段。假如受益国无法以美元进行偿还,它们可以将其国际上所持有的资产,如石油储备和金属储备,部分地转移到这个国家” [14]。英国碰上了美国这样的经济对手,也是活该倒霉。希特勒再生猛,但究竟没有这么多贼心眼儿。
战争到了最后阶段,英国越来越不安,由于一旦战争结束,《租借法案》将立即终止,那时将进进清算阶段。清算对于英国人将是一枚经济炸弹,战争的巨大消耗迫使英国在终极胜利之前,必须大量储备作战物资,而战争一旦结束,这些剩余物资将折算成英国欠美国的债务。在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英国还要面对巨大的战后重建工作,到处都需要花钱。更为严重的是,英国欠美国的债,同时还欠着殖民地属国为战争所付出的本钱,这两者相加,必然是一个灾难性的数字。英国将再次从战争的胜利者沦为债务的失败者。
英国本来指看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能够再拖上一年,英国政府相信“日本人不会让我们失看的”,这段时间还能够容英国在财政金融上留下一块闪转腾挪的空间。不幸的是,在欧洲战事结束后,日本只坚持了三个月就投降了。
大英帝国立即掉进了无底的债务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