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货币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熟悉是由于人们天天都在使用货币,陌生之处在于大家并不了解货币是怎么来的。简单地说,货币乃是财富的一种收据,有财富做抵押才能发行货币。那么什么又是财富呢?财富就是通过人们工作所创造出的各种商品与服务。
人们将劳动所得交给社会,社会给予财富的收据作为凭证。大家接受这种收据的原因是,人们可以用这种收据在需要时,往社会兑换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种财富的收据构成了社会财富所有权交换的基本手段。因此,货币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和流向。假如谁能在货币上做手脚,他将能够不为人知地改变财富的所有权,操纵货币价值就是在静静地转移社会的财富。
正是由于货币是社会财富分配的核心手段,因此货币最核心的基础就是道德原则,即货币究竟为谁服务。在西方货币理论中,回避了货币的道德原则题目,而这恰正是货币最不可回避的题目。
没有货币的道德原则,就不会有社会财富公正分配的基础。一个缺乏公正分配制度的社会,就必然纵容财富的偷窃甚至掠夺。很少有人意识到,广泛的社会不公正和贫富分化的根源,实在就在于不道德的货币原则。
在货币的道德原则基础上,任何一种良好的货币,都必须同时满足下面的条件:·货币主权完整;
·货币信用优良;
·货币使用性强;
·货币稳定性好;
·货币方便获得;
·货币接受度高。
货币主权就是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货币政策,别国的货币对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如19世纪的英镑与20世纪的美元,别国基本对其货币政策无从置喙。
货币信用是指货币发行者从不食言,深受大众信赖。反面例子就是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深受各国诟病,但是仍然我行我素,以滥发美元来变相赖账。还有就是蒋介石的法币与金圆券,言而无信,反复欺骗大众,终极落得个被彻底抛弃的命运,毁了货币,丢了山河。
货币的使用性体现在其具备购买所需商品的能力上,一种货币无论它声称的价值有多高,但是假如买不到需要的东西,那就不具备货币的可使用性。假如消费者需要购买石油,他可以用美元买到,但是日元就不行。在购买商品时,货币所受限制越少,货币的使用性越强。
货币的稳定性就是货币的购买力能够保值,如金本位时代的英镑和美元,都能保持上百年的购买力基本稳定,1664年的1英镑在250年以后能够买到同等数目的牛肉,1800年的1美元,到1939年时,基本可以买到同样多的面包,这就是购买力稳定的良好标志。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39年后,其购买力大大缩水了,1美元大约损失了90%的购买力。
货币方便获得也很重要,假如没有足够的金融基础设施,货币获得的本钱将相对高昂,时间也会相对较长。假如在海外旅行的人,需要获得人民币,那基本没戏,由于并非所有银行都有人民币的存储,非要得到,则时间和本钱都将非常惊人。
货币的接受度,实质上就是货币的流通域有多大,愿意接受的人群有多广。手持人民币在香港题目不大,到东南亚也还可以走得动,但到了其他地方,只怕就很困难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就更是如此。货币互换是个好办法,但路还很长。
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货币,就必须认真对待上述题目。可以肯定的是,差距仍然很大。除了货币的实力与国际货币的差距还很大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非常缺乏成为国际货币的心态。这一点,在中美汇率交锋过程中尽显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