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财富分裂,折断了梦想的翅膀 - 岩上之屋,还是沙上之梦?

    页岩革命到底是什么时候突然火起来的?大数据时代,还是用大数据说话。

    如果用Google的趋势工具来分析,关于页岩气的报道是在2005年开始升温,2011年之后出现了媒体“沸腾”的局面,同时,“页岩革命”这一爆炸性词汇开始大量涌现。

    2005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页岩技术的重大突破,还是另有原因?

    页岩技术的核心就是将水平钻井法和水力压裂相结合,将“压裂液体”,即化学物质夹杂着大量水、泥沙,用高压注入地下井,压裂邻近的岩石构造,扩张裂口,使游离或吸附在页岩中的天然气能流入井中得以收集。压裂液体中的化学成分往往有毒,如果渗透到地下水,将严重危害饮用水的安全。

    页岩技术其实早已存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进行过尝试,到2005年之前仅仅占美国天然气产量的3%,可谓微不足道,主要问题就是开采成本过高。这种成本既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环境成本和法律成本。

    2005年,页岩技术的鼻祖哈里伯顿公司(Halliburton)的前总裁,曾任美国副总统的切尼,以及他在政界和石油圈子里的盟友联手运作,将水力压裂法从美国环保局的监管之下“解放”了出来。过去,环保局依据美国《饮用水安全法》(SafeDrinkingWaterAct)对水力压裂法的污染和危害进行严格监管,这是页岩气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石油利益集团的强力游说之下,页岩生产打破了美国环保局严禁将有毒化学物质直接注入地下的规定,成为高度重视地下水环保的美国法律的“唯一例外”[8]。

    2005年,美国《饮用水安全法》对水力压裂网开一面,成为法律界著名的“哈里伯顿漏洞”。可以说,没有“哈里伯顿漏洞”,就没有所谓的页岩革命。

    页岩气水力压裂法的化学有毒物质

    可能污染地下水资源

    看来,只要将人命进行贬值,资产升值并不困难!

    法网洞开,贪婪涌入,短短6年间,页岩气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比例从3%暴涨到40%,2005年堪称是页岩革命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