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4 战国时代 - 9.3 谁能拯救欧元?

假如说美国的题目在于经济,那么欧洲的题目则在于政治。
作为欧盟的势力轴心,德国和法国存在着根本性的理念差异。在政治上,法国始终希看能够当欧盟的“驾车人”,而让德国继续做拉动欧盟经济的“马”。在战后的半个世纪中,德国在二战负罪的心理压力之下,勤勤恳恳地表现出“马”一般的低调和任劳任怨,不过,这尽非德意志民族的天性。随着德国完成了同一大业,牢牢地控制了欧洲中心银行的货币发行权,德国逐渐摆脱了战争的阴影,开始把“驾车人”的缰绳越来越紧地抓在了自己手中。法国在政治上的上风已日渐受到货币大权旁落的瓦解,没有欧洲央行的支持,法国几乎在所有题目上都无法发力。为了平衡权力的天平,法国总统萨科齐力促将“欧元团体”升格为“欧洲同一财政部”,试图以此来制约德国主导下的欧洲央行的势力,但效果还有待观察。
卢森堡首相容克对“欧元团体”是这样表态的:“我相信,欧元团体能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又不严重制约欧洲央行……为货币政策和欧洲央行争论实在是浪费时间。法国未能成功地推行他们的想法。萨科齐总统建议对欧洲央行实施更严格的政治控制,可欧洲的财政部长中没有人支持他,即使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许认同这个观点,也会由于德国人果断的态度而不了了之。”
在经济上,德国事典型的“弓箭制造”决胜论者,坚信财富的根源在于生产创造,而法国则更注重财富的公道分配。用法国金融领域幕后大佬让·佩尔利瓦德(Jean Peyrelevade)的话说就是,“德国民众意识到,产业产出有一个健康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购买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但在法国,支持进步生产能力的做法并不受欢迎。德国企业的利润率要比法国高20%。萨科齐所推崇的政策反映出他的一贯观点,即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通过收进分配和削减个人税负,来进步人们的购买力。萨科齐笃信自己的政策,但他将铸成大错”。
萨科齐没有意识到生产率的提升才是一切财富创造的本源,收进分配只能在更高的生产力之下才会发挥作用,做大蛋糕比均分蛋糕更优先。法国人享受生活的心态固然让人羡慕,但德国人勤劳工作的选择却更值得敬佩。法国在欧盟与德国争夺主导权的斗争注定会失败,正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早就指出的那样,法国不过是在为德国做嫁衣裳,终极将一个完整的欧洲交到德国人的手中。对此,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并不讳言:“假如法国的政治目标是将欧元的创立当作削弱德国实力的计划的一部分,进而降低我们(德国)所谓的经济主导性,那么结果会恰恰相反。德国竞争力的增加意味着德国更强大,而不是实力被削弱。可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由于我们是欧洲之中实力最强的经济体”。
主权国家之间的权力博弈只是欧盟和欧元故事中的一条明线,在表面的政治经济斗争的舞台背后,共同推进“欧洲合众国”进程的导演们却始终在设计着一条剧情的暗线。“欧洲同一财政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制约欧洲央行和德国人的势力,这样会激发更多欧盟国家的老百姓产生对德国的担心,弱化他们对“欧洲同一财政部”的抗拒心理,进而在一片“忽悠”声中,乖乖地将本国的财政预算和税收政策主权拱手让给超主权的欧盟。政治家们也许是在演戏,而且相当投进,以至于他们经常忘却自己是在戏中还是戏外。
实在,“欧洲合众国”的策划者们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在他们推进欧洲货币同盟的过程中,同盟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经济水平越接近越好。在起步阶段时期,欧元国家应仅限德、法、荷、卢四国,首先完成内部的经济整合,再推出同一财政部。由于同盟规模小,而经济发展程度相似,沟通本钱相对较低,可实现度较高。假如一切运行良好,规矩已经成熟,再将意大利、比利时纳进,这两国的财政和债务题目较大,最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消化。之后,才能考虑进一步扩张。结果,现在欧元区搞成了大杂烩,良莠不齐,意见不一,德国将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往进行协调,而时间是有本钱的!要想真正把欧元区做强,该舍则舍,当弃就弃。不懂取舍之道,只能是自取其乱。
正如“中美国”出现的东部人民(中国)负责生产而西部人民(美国)负责消费的现象一样,欧盟也出现了“南北欧”题目,北部欧盟以德国、荷兰为首的国家进行生产创造,而南部欧盟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国家进行消费。南部欧盟所出现的题目与美国一样,都是以资产泡沫来带动经济繁荣,走上清偿务驱动经济的不回路。它们利用加进欧元区所获得的低利率和低通胀环境,大力刺激房地产泡沫,以资产升值带动消费繁荣。在欧元区诞生的头一个10年里,西班牙经济均匀增长了3.6%,希腊为4%,爱尔兰达到6%,远高于北部欧盟。资产价格的上涨必然伴随着负债的扩张,消费的繁荣并非源于生产率的提升,而仅仅是资产膨胀的刺激。它们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德国在2004 – 2008年之间的经济扩张。结果,在欧盟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失衡,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国的贸易和财政赤字严重恶化,而德国、荷兰等国却积累了巨大的贸易盈余。
当2008年资产泡沫在全世界出现普遍崩溃时,南部欧盟的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宣告破产。繁荣大潮消退之后,留下的则是满目疮痍、无法偿还的债务残骸。在资产泡沫和消费狂潮时代,这些国家纷纷选择了放弃实业,购买优质价廉的北部欧盟国家的-业消费品,从而削弱甚至永久丧失了相当规模的“弓箭制造”能力。债台高筑、经济萎缩、失业严重、税收枯竭、财政破产,正是对错误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清算。
关键的题目是,谁该出面拯救南部欧盟国家呢?全欧洲都眼巴巴地看着荷包鼓鼓的德国,希看德国将出口创造的国内储蓄“贡献”出来,帮助大家度过难关。精明的德国人决不会轻易拿出自己的储蓄往拯救别人。
回顾欧盟50多年的发展历史,德国从来就是一个非常“拎得清”的国家,对自己的利益看得清清楚楚,守得严严实实。德国人拯救别国的基本条件就是,其他国家必须首先耗尽它们所有的金融资源,德国从来不会傻救其他国家!英国和法国曾屡次试图从德国身上“揩油”,每次都在碰壁之后无功而返。
英国曾于1972年短暂加进过“蛇形机制”,但很快就被投机资本给打了出来。1973年,英国首相希斯来到波恩,再度要求英镑加进“蛇形机制”。德国自然表示支持,有了英镑和法郎这两只左膀右臂,抗击美元投机资本巨浪的能力就会更强。但是,英同人提出的条件却让德国人踌躇,英国政府试图与欧洲货币汇率挂钩时,屡屡失败,而且历届政府由于支持类似政策也被连累垮台,因此,希斯提出德国必须提供无穷制支持英镑的承诺。在德国人看来,这即是要求德国人用自己的外汇储备,为英国人开出空缺支票,而英国人拿到这道护身符,很可能会在财政赤字方面失往约束。德国人不愿直接回尽,就提出反报价,建议英国先加进“蛇形机制”,以背水一战的心志,表明保卫欧洲汇率稳定的决心。结果,英国人退缩了。
1978年启动欧洲货币体系(EMS)时,法国建议用“一篮子货币”为核心建立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以FCU为参照点进行不超过2.25%的浮动。法国人的这个设计相当高明,在马克强大而法郎弱小的情况下,相对于ECU进行浮动的思路,对法郎有利。由于在“篮子”中的货币比例固定后,每5年才调整一次。期间,假如德国马克升值过快,为了保证“篮子”中马克的价值不能越界,德国将不得不首先拿出自己的外汇储备干预市场,降低马克汇率。这样,德国的外汇储备就将成为欧洲货币体系共享的资源。同时,ECU将成为各国干预外汇市场的T具,并且终极实际上是由本国货币来偿还汇率波动造成的外债。
德国人一眼就看穿了法国人的专心,坚持汇率稳定操纵必须承袭“蛇形机制”,各国货币浮动不能以ECU为基准,而是任何两组货币的相对汇率不能突破上限,这样,各国就只能先动用自己的外汇储备来干预汇率。这一招将法国算计德国外汇储备的计谋,破解得千干净净。另外,德国坚持在偿还汇率干预形成的借贷时,各国必须使用美元、马克或黄金来支付。同时,德国也不同意建立共享的“外汇储备库”。结果,在德国执拗的坚持下,法国只得让步。
建立货币同盟本是德国利益最大化的战略选择,拉拢英国和法国事构建货币同盟的核心,对英法试图染指德国国内储蓄的企图,德国采用了尽不姑息的态度,假如英法不耗尽自己的全部金融资源,就想从德国获得资金?门儿也没有!
要想拯救南部欧盟,必须分两步走:第一就是稳定欧洲的金融体系,第二是重新激活其经济引擎。
南部欧盟在资产泡沫破裂的过程中,至少形成了规模高达2万亿欧元的资产损失,这些金融烂账充斥在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之内,而且通过国债和企业债的形式已经扩散到了整个欧元区。尽管欧洲的金融题目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庞大金融衍生市场的放大效应,但是要消化如此规模的烂账也尽非易事。
办法无非两种:一是通过欧洲央行印钞票,用通货膨胀来冲销烂账,不过这样做违反了德国人近乎偏执的反通胀思维方式,而且同样会导致德国储蓄的损失;二是成立欧洲稳定基金(EFSF),用该基金来接手烂账。
在欧洲稳定基金的运行机制方面,德国与法国再次发生争执,焦点只有一个,用谁的储蓄来填窟窿。法国人建议把欧洲稳定基金改制为银行,这让人想起当年凯恩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设想,没钱的国家总想搞信用透支,银行的主要作用就是创造信用。法国人指看由该基金银行出面购进烂账资产,再拿到欧洲央行往抵押获得资金,然后继续买进,逐步将这些烂账从银行系统转移到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往,这实际上即是欧洲央行将这些资产毒垃圾进行货币化,终极埋单者仍然是德国的储蓄人。
德国人当然不干,他们提出的是一种杠杆式的担保基金模式,由欧洲稳定基金担保20%的损失,召募资金进行数倍放大,在市场中吸收其他国家的储蓄,这样将保护德国的财富,而将其他国家的储蓄置于危险之中。考虑到希腊债务减计高达50%,欧洲稳定基金只担保20%的损失,显然投资风险巨大。
麻烦还不仅在于金融投资的短期风险,而是南部欧盟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崩溃,长期经济衰退已成必然,偿债能力受到了根本性的削弱。所谓“救急不救穷”,稳定金融系统相对轻易,但重新启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引擎却尽不简单。在欧元体系之下,这些国家不可能再用贬值本币来刺激出口,它们的本国实业在德国产业的明显竞争上风眼前,已逐渐土崩瓦解,国内消费品日益依靠德国产业。没有货币与关税的保护,缺乏财政和税收的支持,南部欧盟国家要想重新开始“弓箭制造”,与强大的德国,产业产品进行竞争,其难度势比登天!它们只有不断削减财政支出,压制消费需求,而经济会在紧缩中恶性循环。南部欧盟国家的烂账就像割韭菜一般,割往一茬又会长出一茬。事实上,这很可能是个亏损的无底洞。
现在,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 “妖怪们”贪婪的目光都盯上了中国的储蓄,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了别人眼中的“唐僧肉”。“妖怪们”提出了各种***,如以人民币计价的融资,给予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反制美元霸权等等,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往往华而不实。
不错,美国在一战后,借美元债权国的霸气开始了美元的第一次远征,但终极究竟以失败而告终,由于货币霸权的基础在于其宰制的市场规模,面对英镑区和法郎区的割据,美元的第一次远征无功而返。只有在二战中,欧洲各国相互毁灭才创造了一个美元独霸的历史机遇。现在的情况是,欧元区规模远大于当年的英镑割据,流出海外的人民币难以形成贸易结算的割据势力范围。在中国形成足够的国内市场规模之前,中国的储蓄应该留在国内发挥更大作用。当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濒临大面积破产的情况下,将国内储蓄输送到欧洲,必然产生“道德风险”。
市场经济地位并不能根除贸易中的反倾销题目。80年代日本与欧美的贸易冲突不断,日本并不存在市场经济地位的题目,其根源还是利益矛盾,市场经济地位不过是发动贸易战的诸多借口之一罢了。
反制美元霸权的说辞也很可疑,欧美金融体系本来就是各大家族在200年的时间里,经过反复博弈终极实现的利益均势,他们之间有矛盾和利益冲突,也有枪口一致对外的基本共叫。对于一个外来者而言,恐怕他们共同的利益要大于内部的矛盾。
中国在欧洲债务危机中的角色,还是应该多向精明的德国人学习。